考研心理学

42718阅读 7273收藏 来源:猫语心理学网
    字号:

考研这事儿它就像人生路上的一座小山丘,爬过去你就又高了一截,爬不过去,那也得继续往前走。但,既然选择了考研这条路,咱就得有股子劲儿不是吗?

考研心理学这门课真心是挺重要的。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咱们在备考过程中,心理状态可直接关系到学习效率和考试成绩。有时候明明书都看完了,一坐下来准备做题,心就慌了,啥都不会了,这就是心态没调整好。掌握一些心理学的小窍门,真的能帮咱们平稳心态,提高复习效率。

1. 制定合理目标

老话说得好,“无目标,不行动”。考研前,给自己设定一个既不遥不可及也不轻而易举的目标,既能激发动力又能保持自信。我当年就是想考个211高校的心理学研究生,这个目标对我来说既具有挑战性,又不至于让我感到绝望。有了目标,每天起床都会觉得充满力量,感觉自己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2. 时间管理

说到时间管理,可能大家都有自己的方法。我个人比较推崇番茄工作法,就是专注25分钟,然后休息5分钟,这样循环。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帮助提高学习效率,还能有效避免长时间学习带来的疲劳感。每次完成一个小周期,都会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这对维持良好的心态特别有用。

3. 积极自我暗示

这个听起来有点玄乎,但其实超级有用的。每天早上起来对着镜子对自己说几句鼓励的话,“今天也要加油鸭!”“我能行的!”这些正面的话语可以大大提升自信心,让一天的学习更加高效。晚上睡觉前也可以这样做,帮助自己放松心情,更好地进入梦乡。

4. 社交与放松

别把自己整天关在房间里,适当和朋友出去走走,聊聊天,不仅能缓解压力,有时候还能从别人那里学到不少东西。记得我当时备考期间,每周都会和几个同样在考研的朋友聚一次,大家一起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打气。这种感觉真的很棒,既放松了心情,又增加了动力。

考研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和挫折是在所难免的。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正确面对这些问题。当觉得自己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不妨停下来,深呼吸几下,告诉自己:“这不过是暂时的,坚持下去就会有转机。”同时,也可以找信任的人倾诉一下,有时候一个拥抱或者一句安慰就能让人重新振作起来。

考研心理学有哪些经典案例?

考研心理学的经典案例有很多,这些案例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心理学理论,还能在实际备考过程中提供很多启示。

1.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实验

斯金纳设计了一个实验箱,被称为“斯金纳箱”。在这个箱子里,老鼠可以通过按压杠杆获得食物奖励。最初老鼠是随机按压杠杆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逐渐学会了按压杠杆可以获得食物。这个过程展示了强化(奖励)如何影响行为。我们可以借鉴这个原理,通过设置小目标并给予自己奖励来激励自己。每完成一个章节的学习后,可以奖励自己一段休息时间或看一集喜欢的电视剧,这样可以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和持续性。

2. 塞利格曼的习得性无助实验

塞利格曼进行了一个著名的实验,将狗分成两组。一组狗在无法逃避电击的情况下接受了多次电击,另一组狗则可以跳过隔板逃脱电击。这两组狗都被放在一个更大的箱子里,只要跳过隔板就可以避免电击。结果发现,第一组狗即使有机会逃脱,也不会尝试跳过隔板,表现出了“习得性无助”。如果遇到连续的失败或挫折,很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的感觉。这时候,我们需要意识到这是一种心理状态,而不是真实的能力问题。通过积极的心态调整和寻求支持,我们可以重新找回自信和动力。

3.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包括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些需求从低到高排列,只有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更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显现出来。我们需要关注自己的基本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例如,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这些都是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追求更高的目标,如获得好成绩、进入理想的学校等。

4.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通过“波比娃娃实验”展示了观察学习的重要性。实验中,儿童观察成人对波比娃娃的攻击行为,随后在没有成人在场的情况下,儿童也表现出类似的攻击行为。我们可以寻找一些成功的榜样,观察他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从中吸取经验。同时,积极参与学习小组或讨论,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5. 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

洛克的研究表明,具体且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比模糊的目标更能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设定“每天背诵50个单词”比“多背些单词”更有效。在考研过程中,制定具体、可衡量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可以设定每天的学习时间和任务量,每周进行一次总结和调整。这样的目标可以帮助我们保持清晰的方向和持续的动力。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0.02928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