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心理学

41623阅读 9969收藏 来源:猫语心理学网
    字号:

拖延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有一堆事情要做,但就是提不起精神,总想着“等会儿再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拖延,其实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拖延的本质。心理学上认为,拖延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当我们面对压力、恐惧或者不确定性时,大脑会自动启动这种机制,让我们暂时逃避现实。说白了拖延就是我们内心的一种自我保护。小时候我们都经历过暑假最后几天疯狂补作业的情景。为什么之前不好好写,

非得拖到最后呢?因为一开始写作业,就意味着假期结束了。为了避免面对这个令人痛苦的事实,我们选择了拖延。

二、拖延背后的四大心理因素

完美主义心理

很多人拖延,是因为追求完美。他们总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害怕面对失败。于是宁愿拖着不做,也不愿面对不完美的结果。我就有个朋友,每次写报告都要拖到最后一刻,因为她总想写出一份完美的报告。结果可想而知,时间紧迫,报告的质量并不理想。

逃避心理

面对棘手的问题,有些人会选择逃避。他们害怕挑战,害怕承担责任,于是用拖延来掩盖自己的无能。这种心理其实很常见,比如我有时候遇到难搞的项目,也会下意识地选择拖延。

畏难心理

有些人拖延,是因为觉得任务太难,自己无法完成。这种畏难心理,让他们在行动前就预设了失败的结果。为了保护自尊心,他们选择了拖延。

依赖心理

还有一种拖延,是因为依赖他人。这类人总觉得有人会帮自己解决问题,所以不着急行动。长此以往,他们的独立能力越来越差,更加依赖他人。

三、如何战胜拖延?

了解了拖延的心理因素,我们该如何战胜拖延呢?

确立目标,分解任务

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将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让任务变得具体、可控,降低拖延的可能性。

设定截止日期

给自己设定一个明确的截止日期,有助于提高执行力。我可以规定自己每天下班前必须完成一篇稿件。

奖惩机制

设立奖惩机制,让自己在完成任务后有所收获,在拖延时付出代价。完成一项任务后,可以奖励自己一顿美食;反之,拖延的话,就要罚自己跑步10公里。

培养自律

自律是战胜拖延的关键。我们可以通过锻炼、规律作息等方式,逐步培养自律能力。

调整心态

我们要学会调整心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要勇敢面对挑战,从失败中汲取教训。

那么如何避免呢?

拖延的根源,得弄清楚为啥我们会拖延。总结起来有几个主要原因:

任务太难:一看到任务就觉得头大,心想:“这么难,还是先干点别的吧。”

缺乏兴趣:有些任务本身就不吸引人,做起来自然没动力。

完美主义:害怕做不好,干脆就不做了,怕别人说自己不行。

畏难情绪:想到任务量大,就觉得压力山大,干脆拖着不做了。

缺乏明确目标:不知道从哪儿开始,感觉无从下手。

个人经历:我是怎么克服拖延的

我以前也是个拖延大王,啥事儿都喜欢拖到最后一刻才做。后来经过一番摸索,我发现了一些有用的方法,下面就分享给大家。

1. 小步快跑,步步为营

一开始我也试过一口气把所有事情都搞定,结果每次都半途而废。后来我学会了把大任务拆成小步骤,每完成一小步就给自己一点奖励。写一篇文章,我可以先定一个小目标:“今天先写500字。”完成之后,就奖励自己一杯奶茶或者看一集喜欢的剧。任务不再那么吓人

,而且每次完成一小步都会有成就感。

2. 找到内在动力

我们拖延是因为对任务没有兴趣。可以试着找到任务背后的动机。我写文章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将来有机会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有了这个目标,我就更有动力去完成任务。你可以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找到答案后,动力自然就来了。

3. 创造良好的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如果家里乱七八糟,手机一直在响,你很难集中精力做事。我通常会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关掉手机通知,甚至用一些专注软件来帮助自己。这样一来干扰少了,效率自然就高了。

4. 设定具体目标

模糊的目标容易让人迷茫,具体的目标则更容易实现。比如,“今天要复习数学”听起来就很空洞,但“今天要复习数学第一章的公式和例题”就明确多了。具体的目标不仅有助于你更好地规划时间,还能让你更有方向感。

5. 寻找监督者

外部的压力也能帮助你更好地自律。你可以找一个学习伙伴或者告诉家人你的计划,让他们帮忙监督。这样你就多了一份责任感,也会更努力去完成任务。

6. 适当休息,保持平衡

别忘了人不是机器,不能一直不停地工作。适当的休息不仅能恢复精力,还能提高工作效率。我通常会采用番茄钟法,即工作25分钟,休息5分钟。这样既能保证高效工作,又能避免过度疲劳。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0.02652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