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传统孝道文化中的谜团

48299阅读 4139收藏 来源:猫语心理学网
    字号:

原生家庭心理学:传统孝道文化中的谜团有哪些呢?

一,扯一扯历史

在《礼记·礼运》中这样说:“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所以,我们常说的“父慈子孝”就从这里而来。看到没有,父母慈爱子女,子女孝敬父母都是捆绑出现的。

但是偏偏被人断章取义,过分强调了子女对父母的孝道之心,而忽略了父母对子女的慈爱心。

为什么会这样?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宋代。

二,宋代,程朱理学蓬勃发展,儒家思想逐渐进入到僵化阶段。

有一个人脑洞大开提出了“存天理”和“灭人欲”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似乎帮助统治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个人就是朱熹。

朱熹所谓的天理,是当时整体社会所强调的道德标准和主流价值观,其实都是畸形的。

在这样的“道德”标准之下,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被一步步“规则化”,子女必须不惜任何代价,满足父母的一切要求,并称之为“孝顺”。

三,感叹一下今天

孝道确实是我国的传统文化。

文化,是个体产生心理问题的大背景,它既是滋养我们心灵的土壤,又是限定我们的藩篱,所以有必要思考的是,我们的文化中有哪些是限定我们的?

孝道是在颂扬“父母慈爱孩子,孩子孝敬父母”的优良传统,而不是父母用来捆绑、控制孩子的工具。

仔细想想,控制心理其实就是古代封建统治者从思想上奴化百姓的后遗症——孩子是我生的,我对他有控制权,他对我要绝对的服从,否则就是不孝。

四,孝的本质应当是爱

人们都知道爱,却不知道怎样才是爱。

那些拼命要求子女孝顺、服从、感恩自己的父母,他们大多也是被“孝顺”毒瘤侵蚀过的受害者。

他们内心的不确定感、失控感越大,恐惧就会越严重,恐惧越严重对子女的精神捆绑就会越厉害。

孝顺是对长者的恶性催眠,看似长者在享受某些福利,实际上是在遭受不真诚的对待,孝顺也压制了后辈的心理发展,延迟了独立人格的形成,孝顺让所有人都不在他应该在的位置上,当今社会不需要孝顺,只需要爱,孝顺变成爱,是文明的一大进步。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