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欢乐颂》学心理学?原生家庭对性格的影响

37561阅读 1772收藏 来源:猫语心理学网
    字号:

在电视剧《欢乐颂》中,樊胜美自身条件很优秀:工作能力强,拥有优越的外表,并很擅长为人处事。但为什么她的生活还是一地鸡毛?

樊胜美虽然已经年过三十,但还是无法摆脱重男轻女的父母在经济上对她的勒索。她的钱几乎全都给了父母和哥哥。在情感方面,明明樊胜美条件优秀,但总找不到合适的对象。在遇到了喜欢她的人后,樊胜美总望着他挣更多的钱,可以资助她的父母。但这样一来,樊胜美的爱情总是夹杂着太多的利益,无法享受亲密关系。

大家有没有发现,樊胜美的悲剧似乎跟她那不断吸血的原生家庭有所关系?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性格和生活会有很大影响,甚至在孩子长大成年后,还会持续影响TA。

一个原生家庭有问题的孩子可能会有以下的特质:

1讨好型人格

如果父母从小给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那么孩子在长大后的生活中,也会总想着要迎合他人,不断地通过讨好来获取关注和赞赏。并且,孩子可能会认为自己的价值取决于能否满足他人的期望。他们会尽力避免冲突,难以拒绝,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取悦他人以换取认可。

2没有自我

樊胜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一直在奔波忙碌,但她的努力不是为了实现更好的自己,而是为了获取物质利益,填补原生家庭的无底洞。如果孩子从小就学会为了父母的认可而活,那么在长大后,TA也极有可能将获取他人的认可和崇拜视为自己的目标,而从不考虑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这样的孩子往往会目标不明确,缺乏自我认知,依赖外界认可,内心空虚且安全感低(哪怕已经获得了某些成就)。

这种原生家庭通常会有高压和高期望:父母对孩子有过高的要求,孩子为了获得父母的认可,不得不压抑自己真实的想法和需求,来迎合父母的期望。忽视和冷漠:父母对孩子的情感需求缺乏关注和回应,孩子为了获得关注和认可,会不断迎合他人,逐渐失去自我。

3不配得感

不少人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受到一位朋友发自内心的赞扬时,你感受到的不是欣喜,而是惶恐,仿佛觉得自己不配受到这样的夸奖。从小缺乏父母的认可和赞赏,或是受到过度的批评和苛求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也会觉得自己不配得到爱和欣赏,这种不配得感仿佛某种魔咒,禁锢着TA。这样的孩子会容易过度自责,否定自我,避免关注。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