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告诉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81428阅读 1265收藏 来源:猫语心理学网
    字号:

谈到“犯罪”,很多人会觉得是他人的故事,离自己很遥远。

但留意下身边的事情,接到各种诈骗电话、骚扰信息,拐卖儿童、抢劫、暴力的新闻,就能发现,犯罪就在身边。

好奇心的驱使,一口气读完了这本《犯罪心理学》。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父母一定要重视家庭教育。

从古至今,犯罪就像个顽劣的魔怪,花样百出,手段多变。但犯罪行为并非是有某个单一风险因素所导致的。

犯罪行为可以归因于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因素的积累。而起决定作用的,就是提供儿童和青少年成长的家庭环境。

离异、虐待、家庭暴力、父母精神问题等,都能成为诱发违法和犯罪行为发生的因素。

书中讲述了八个犯罪心理学研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每一点都值得家长深思。

1孩子犯罪可能是基因的错

对双生子的研究发现,先天的遗传和后天教养共同造就了人类行为。

2营造良好的养育环境的意义

神经科学家法隆具有“天生变态狂”的基因,却没有成为精神病犯罪人,只因父母好的教育。

3身教终于言传的意义

家长的言行,就是孩子的榜样,父母言行不一是大忌。

4警惕“破罐子破摔”的孩子

“怪物”实验,让不口吃的人也变成口吃。仅仅就是对其不断的打压式教育、贴负面标签等。

不经意的负面评价、冷嘲热讽、强调不足等,很可能就会毁掉一个孩子。

5警惕被边缘者的“愤怒”

很多学校的枪击案犯罪当事人,多是在校遭受了同学的排挤、霸凌等,最后导致对社会的仇恨。

6网络与媒体暴力以及暴力电子游戏研究

对暴力游戏的模仿,会失去对生命的敬畏心,认为暴力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是解决问题的合理手段。

预防的前提就是在接触游戏之前,让孩子对暴力有清晰的认知,避免产生消极的影响。

7千万别考验人性

罗翔老师说过:“我们远比我嫩想象中更幽暗、更邪恶、更败坏、更堕落,拥有不要对人性的幽暗保持乐观。”

帮助孩子认识和理解人性的复杂,培养孩子识别潜意识的犯罪风险的能力等,就是一种保护。

8当犯罪来“敲门”,如何求助?

因旁观者效应,在人多的场合,会让责任分散,尤其要讲究自救策略。比如指定求助对象、消除顾虑、保持冷静等。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终极目标是:减少犯罪、预防犯罪。

而家庭教育是预防犯罪的基石,所以每个家庭成员都必须重视起来。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