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价值”背后可能是损害和剥削

98702阅读 9407收藏 来源:猫语心理学网
    字号:

这两年我们越来越多听到“情绪价值”这个词,它仿佛成了衡量人际关系的新尺度。

“情绪价值”起源于营销领域对消费者体验的关注。后来在网络上流行起来,主要意思是给他人带来愉悦的情绪感受。专业词汇广泛传播脱离了原有的领域,都会有意义上的改变。情绪价值这个词进入到人际关系中时,却变得格外让人讨厌了。

我们的情感和“价值”直接关联时,情感就被矮化、扁平化了。真正的情感本应该是纯粹的、发自内心的。最美好的情感,都是不带有功利性的关心、陪伴和理解——这是我们作为一个人,最宝贵的体验。

当我们的情感被摆上货架,每个人像挑选商品一样,权衡着收益和的付出成本,精打细算之下,原本的美好体验荡然无存,只剩下功利性的得失。

当情绪成为一种价值,部分和金钱等同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情感是可以“买卖”的,可以“交换”的?既然可以被买卖,它会不会成为权利上位者的新武器,用来佐证自己情感虐待的合理性?

情感是每个人非常主观的体验,情绪价值这个词将主观诉求客观化了,原本并不合理的诉求也会被合理化。毫不意外的,情绪价值成了某些人际关系中自私自利者的新工具,用来堂而皇之地索取“情绪价值”,用来掩饰自己对他人的剥削。

比如,有的人原本毫无真心,却刻意表现出强烈的情感、营造浪漫的氛围,不断用甜言蜜语骗取他人的情感。“提供情绪价值”很自然地会被用来遮掩虚假的欺骗行为。

比如,有的人在恋爱关系中一毛不拔,通过讨好、威胁、表现可怜等方式,不断诱使对方满足自己无休止的物质欲望。当让对方债台高筑后,这些人可以毫无羞耻的轻轻走开,留下一句:“我给Ta提供了情绪价值,fair trade。”

我们既住在现实中,也住在互联网上,每个人都不可避免会接收到各种网络信息。这些信息会影响我们对自己和世界的理解。有些网络大词、热词——就像“情绪价值”一样——让我们的思维扁平化,损害了我们对世界丰富的感知力。你觉得哪些词也有这样的危害呢。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